罗照辉谈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与世界人权
发布时间: 2023-01-09

2022年12月26日至30日,大型电视政论片《新时代中国人权》在中国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和综合频道播出。该片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思想和论述,多维度呈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人权理念和事业的发展、实践和成就,以及对国际人权理念体系和实践的丰富,对全世界人权事业的贡献。罗照辉署长应邀接受该片专访,有关内容在第五集《命运与共》播出。采访全文如下:

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这已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识。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功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国际发展合作角度看,中国发展具有三重意义。一是我们发展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对保障人权的巨大贡献;二是我们发展了,可以减少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发展援助,可用这些资源帮助其他国家;三是我们在发展的同时,有能力更多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

一、中国始终认为,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为保障基本人权,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提高生活水平,我们一直在尽力而为。

引领国际抗疫合作。面对世纪大疫,在习近平主席亲自部署指挥下,我们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上半场,我们向151个国家、13个国际组织提供大批抗疫物资,向34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下半场,我们向110多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目前抗疫援助仍在进行中。我记得,30多国总统或总理亲往机场迎接并带头接种,盛赞中国疫苗是“及时雨”。一些国际知名学者认为,这是自“马歇尔计划”以来,由中国主导的最大国际救援行动;

“吃饱饭”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中国长期以来对外提供大量粮援。近期,我们接连向阿富汗、斯里兰卡、乌干达等20多国定向提供紧急粮援;中国通过成立农业示范中心、推广杂交水稻等技术援助方式,以及开展农业人才培训,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吃饱饭”做贡献;在多边场合,中国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近期还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

为世界减贫作出贡献。习近平主席始终关注世界减贫事业,提出援外要多建“小而美”的惠民生项目。我们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打井供水、消除饥饿、职业培训等方面,实施了6000多个民生项目。21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批示并亲自推动,使菌草技术作为官方援助项目首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至今菌草技术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为当地创造数十万个绿色就业机会。去年习近平主席还为菌草援外20周年纪念活动发来贺信;

积极开展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在发展中国家遭受天灾人祸时,我们都是及时伸出援手、扶危济困。近期我们第一时间就阿富汗地震、巴基斯坦蝗灾、汤加火山、乌克兰战乱等提供紧急救援,惠及数千万灾民。过去十年,我们共安排近400次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高度重视公共卫生援外,提升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水平。中国长期向亚非拉72个国家和地区派出1100多批医疗队。屠呦呦教授提取的青蒿素问世50年来,跨越四海,泽被五洲,对人类战胜疟疾居功至伟。

二、中国始终认为,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就没有人权。为保障基本人权,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一直在尽力而为。

提升发展水平。中国通过成套项目、技术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人力资源培训等方式,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特别是改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民生投入大、贡献多。近年,我受援国由110多个增加到160多个,援助总量增加,方式扩大。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新立项成套、物资、技术等传统援助项目仍达到691个,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目达67个,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6113个,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约15万人。中国援外72年来,已实施数千个成套和物资项目,开展上万个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40多万人次;

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兼备陆海、横跨东西、联通古今、泽被苍生。习近平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两次高峰论坛,打出系列重大举措。迄今已有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已经开花结果,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可圈可点,中老铁路成功运营,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82个经贸合作区遍布全球;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是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人权理念的再确认,对国际发展合力的再动员,推动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再聚焦。为落实该倡议,习近平主席今年6月又宣布系列重大举措,包括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举办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升级“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增资10亿美元、再提供10万研修研讨名额等。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支持该倡议,6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引领南南合作。2015年习近平主席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迄今,南南基金与联合国等十多个国际组织拓展公共卫生、气变、生态环保等领域三方合作,在50多个国家实施了130多个项目,受益人数超过2000多万。南南学院先后招收67个国家300多名硕士博士官员,其中多位毕业后晋升为部级官员;

高度重视债务减免。中国从不逼债,从未以债务为名攫取别国国家资产、剥夺别国发展权利,没有一个国家因参与“一带一路”而陷入债务危机。以斯里兰卡债务为例,其对华债务只占其国家外债总额的12%,且2/3为低息优惠贷款。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只有约20%的资金属于债务融资。中国积极响应G20缓债倡议,缓债额占G20缓债总额近30%,是贡献最大的国家。

三、习近平国际发展合作理念创新。中国通过对外援助维护人权,不仅在实践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理论方面也不断创新。习近平主席洞察世界风云,把握时代大势,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养、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国援外和国际发展合作新理念新战略,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正确义利观,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弘义融利。这些重要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中国为人类人权事业所做的贡献提升到新高度。

中国援助办实事、效果好,形成了一套有别于美西方、独树一帜的国际发展合作模式,广受受援国欢迎。在合作理念上,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尊重主权、人权,不干涉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在合作渠道上,从政府援助为主渠道、重视双边,逐步向援助主体多元化、双多边结合转型;在合作方式上,注重硬援助与软援助结合,对外援助与互利合作结合,对接受援国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互补与共同发展;在合作类型上,发挥成套项目、技术和物资援助、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紧急人道救援等传统优势,注重“小而美”民生项目。为更好统筹和引领国际发展合作,2018年中国政府专门成立国际发展合作署。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中国援助不求回报,却收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支持。1971年,非洲国家抬着我们进联合国,就是余香的生动体现。去年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个别国家就涉港、涉疆、人权等问题对我国发难,90多国坚决支持我国。